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从卵孵化幼虫后就分化成为工蚁、兵蚁、若虫等不同的品级,其若虫等又可成为具有繁殖能力的有翅成虫。不同白蚁种类的品级分化有所不同,木白蚁科和原白蚁属的白蚁生活史缺少工蚁这一品级;鼻白蚁科的家白蚁、散白蚁、原鼻白蚁等和白蚁科的黄球白蚁、大锯白蚁等的品级分化有补充型蚁王、蚁后;大白蚁、土白蚁等生活史中缺补充型蚁王、蚁后。
生活环境
白蚁的生活环境主要与温度、湿度(水分)、空气、光线和土壤有关。温度: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气温是影响白蚁分布的主要因素。
主要危害
白蚁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这些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农作物的危害:一般来说,白蚁对我国农作物还不是重要的害虫。但是对经济作物甘蔗来说危害还是较为严重的。其种类主要有:台湾家白蚁,黄翅大白蚁,黑翅土白蚁,海南土白蚁,台湾乳白蚁。
• 对树木的危害:危害树木的白蚁种类很多,其主要种类有:新白蚁,堆砂白蚁,家白蚁,树白蚁,散白蚁,木鼻白蚁,土白蚁和大白蚁,原白蚁等。
• 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白蚁对房屋建筑的破坏,特别是对砖木结构、木结构建筑的破坏尤为严重。由于其隐藏在木结构内部,破坏或损坏其承重点,往往造成房屋突然倒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 在我国,危害建筑的白蚁种类主要有;家白蚁,散白蚁种堆白蚁等属。其中,家白蚁属的种类是破坏建筑物最严重的白蚁种类。它的特点是扩散力强,群体大,破坏迅速,在短期内即能造成巨大损失。白蚁能腐蚀白银。白蚁分泌出一种高浓度的蚁酸,与白银产生化学反应,形成蚁酸银,这是一种黑色粉末,会被白蚁吃下去。
发现白蚁后的处理方法
大多数白蚁喜欢生活在较潮湿的环境中,枯木材、地板、木门框、墙支柱、篱笆栅栏、天花板、木质墙裙、木壁框等都是它的危害活动的对象,由于白蚁行隐蔽的活动方式,初期危害的外露症状不是十分明显,住户一般不易发觉,待活动危害至5-7年后,被害处已被白蚁蛀蚀十分严重时,才会出现如蚁路、泥被、分群孔、通气孔、排泄物、巢壁或内置菌圃腔等外露症状,必须仔细观察才易发觉。而最易被住户直观的症状是白蚁的繁殖分群季节,我国的江淮地区一般在每月的四月中旬至五月下旬这段时间内,一旦天气比较闷热时,成熟的蚁群会产生大量的繁殖蚁进行分群,正常的年份一般每年出现1-2次分飞高峰。
而随着气候逐年变暖、园林绿地日趋增加、居民住房条件改善和物流人流活动频繁,白蚁活动周期的地发生了变化,近年来,白蚁繁殖分群高峰次数明显增加,2001年度我市就出现高达6次的繁殖分群高峰。白蚁的分群繁殖是一种自然规律,住户一旦发现自己的家中有分飞的繁殖蚁时,不必惊慌,正确的处置方式将门窗紧闭,清扫一堆后用开水烫死,可防止繁殖蚁飞出后建立新的蚁群。白蚁的灭治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专用的工具和有效的药物,专业技术人员会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白蚁的种类和蚁害的程度等对症处置,因此住户要注意保护好现场,切勿乱动白蚁的出飞孔,值得注意的是自行用从社会上购置的杀虫剂是难以有效地消杀隐藏在地下或墙体内蚁巢中大量的白蚁,反而会造成蚁害的扩散蔓延,给有效而彻底地灭治白蚁带来困难。
施工现场
(一)新建房屋防治收费:
第1层(地基基础含地下室):每平方米10元(按建筑面积计,下同),虫害治理要求实行全面覆盖性施药处理(包括沿墙深度30cm范围内、地下室墙体高度1m范围内浇药液);
第2层以上(含第二层):每平方米10元,要求在第二层以上(含第二层)凡二层以上墙体高度50cm范围内、室内地坪垫层、房屋建筑内的电梯井和管缆井等的地坪和内墙接合缝隙处、管道经过处、门窗框架(不包括装修所用材料)等均应作预防处理。
(二)装修装饰预防(木材预防)收费;每平方米10元,虫害治理要求双面涂刷,浸渍或喷雾防蚁药物处理;装木结构前的墙壁应喷药1-2次。
以上预防性处理,包治期15年,每年复查一次,在包治期内如发现蚁害,防治单位应无偿并及时给予灭治。白蚁防治机构应从白蚁预防收费中提取20%的费用作为保治基金,由同级房屋管理主管部门监督使用,专项用于每年复查、灭治费用。
(三)白蚁灭治收费标准:每平方米13元,每灭治单位至少按70平方米计算,超过70平方米按实际面积计算。特殊情况的收费标准由双方酌定。灭治处理包治期两年,在包治期内如发现蚁害,防治单位应无偿并及时给予灭治。
(四)中山市的白蚁防治费可在省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上浮10%,虫害治理具体收费标准由中山市物价局、财政局核定,报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备案。房屋白蚁防治收费属事业性收费,各收费单位应及时到当地物价部门申领《收费许可证》,在收费地点或醒目位置公布收费文件。各白蚁防治机构应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切实提供质价相称的服务,凡超过规定的收费标准均属乱收费行为。白蚁防治机构是事业单位的,收费使用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事业性收费票据,其收费金额全额缴存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白蚁防治机构是企业单位的,收费使用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收费资金纳入白蚁防治机构财务管理,并按规定纳税。同时接受物价、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